second life是一個基於的虛擬世界,在2006年末和2007年初由於主流新聞媒體的報導而受到廣泛的關注。通過由linden實驗室開發的一個可下載的客戶端程式,用戶,在遊戲裡叫做"居民", 可以通過可運動的虛擬化身互相互動。這套程式還在一個通常的元宇宙的基礎上提供了一個高層次的社交網路服務。居民們可以四處逛逛,會碰到其他的居民,社交,參加個人或集體活動,製造和相互交易虛擬財產和服務。
基本介紹
外文名:second life
翻譯:第二人生
受歡迎地點:
定義:是一個網路遊戲 web
簡介,歷史更新,特色,配置需求,
簡介
second life (翻譯為第二人生,英文縮寫為sl) second life是一個在美國非常受歡迎的網路虛擬遊戲. 在遊戲中,玩家可以在遊戲中做許多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吃飯,跳舞,購物,卡拉ok,開車,旅遊等等.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全世界各地的玩家可以相互交流。second life是一個網路遊戲 社交網路 web 2.0的組合.。 中國也有一些類似於second life的軟體也在開發中,其中比較著名的有hipihi、uworld以及novoking。
second life作為虛擬世界之一,無疑受到了計算機朋克文學運動的啟發,尤其是neal stephenson的小說snow crash。linden實驗室說他們的目標正是要創造一個像stephenson描述的元宇宙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們可以自己定義與別人互動,玩耍,做買賣,交流的獨特的方式。[6] second life的虛擬貨幣叫做linden dollar (linden,or l$)。你可以在由居民組成的專門市場,linden實驗室和一些實體公司把它兌換成美元。
second life由realnetworks公司前cto philip rosedale通過linden實驗室開發。[7]最初的alpha測試版本叫做lindenworld,於2002年上線,居民可以在裡面建造一些東西,[8]beta測試版本於2003年向公眾開放。[9] beta測試版和目前的版本在經濟上的側重點是不同的;linden幣遠比現在更容易得到但不能兌換成真正的貨幣,每月收取的費用也不隨著居民所擁有的土地的數量的增加而增加。
second life發展史上一些重要的日子:
2006.10.18 ;一百萬用戶註冊
2006.12.14 ; 兩百萬用戶註冊
2006.12.29 ; 首次20,000居民同時線上
2007.1.28 ; 三百萬用戶註冊
2007.2.1 ; 首次30,000居民同時線上
2007.2.24 ;四百萬用戶註冊
2007.3.26 ; 五百萬用戶註冊
一份發表在the guardian上對second life的經濟分析表明,截止到2006年12月,second life的活動居民的數目“在100,000”左右,流動率超過85%。[15] second life statistics claim that 144,108 customers spent money in-world in december 2006.
收費用戶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512平方米以內不收取額外的費用)。如果要擁有更多的土地則需要收取額外的費用(linden實驗室稱為“tier”),一塊獨立的土地每月收取5到295美元不等。[19][20] 在首次土地買賣程式中,linden實驗室過去一般會以一個比較低的價格把512 m²;(比如16×32)一塊小土地賣給新的居民。但2007年2月20號,他們停止了這個制度,因為居民一般很快就把這塊土地轉手以獲取利潤而不是保留下來[21] second life中也出售16英畝(65536平方米)大的區域。一旦某個居民買了某塊土地,他就可以再自由的把它賣出或用於任何目的。唯一的例外是“私人領地”,因為這些土地是歸居民而不是linden實驗室管理的。這些“私人領地”一般都有一個契約限制這塊地的使用,比如,不能在上面進行商業活動,甚至這塊地本身也不允許被轉售。
對於second life中的經濟成長方式,潛在的新的市場工具和經營模型,blacktrend的 ceo enrico gallingani 在一個關於虛擬世界的會議上用元經濟這個詞來統稱它們。
創造和所有權
second life的一大特色是世界裡的絕大部分東西都是居民而不是linden實驗室創造的。居民的的虛擬化身就是這些用戶創造的內容的一個典型例子。
second life里有一套3d建模工具,任何居民都可以利用它配以適當的技藝建造虛擬建築,風景,交通工具,家具,機器等,這些東西可以使用,可以交換,可以出售。這也是各種經濟活動的主要來源。利用標準庫里的動畫和聲音,任何居民都可以作出各種“動作”。在second life之外,居民也可以利用各種圖像,動畫和聲音工具製造一些更精細的物品然後上傳到虛擬世界裡去。一旦物品到了second life里,系統就會盡力保護該物品創造者對該物品的獨家擁有權。
second life還有一種腳本語言叫做linden腳本語言,或者lsl。利用lsl可以為second life里的許多物品添加自主行為,比如你可以讓門自動打開當有人靠近它時。lsl也被用來製造一些相對高級的系統,比如svarga島上的人工生命實驗,這是一個自主運動的完整生態系統(包括雲,雨,陽光,密封,鳥,樹和花)。[22]
second life提供演奏音樂的功能,這樣居民可以在家裡或者工作室演奏有聲。居民可以用耳機聽這些音樂,也可以把它上傳到音頻流里,也可以在到內部世界裡播放以供其他人娛樂。最早的在2004年5月由 astrin few 演奏[24]並在2005年中期開始流行。例如,2006年中期,樂隊passenger就在menorca島演奏過一次。[25] linden實驗室在2006年3月添加了一個“live music”的事件分類以應對日程上增加的演奏事件。[26]
second life最近已經成為很多大學的前沿虛擬課堂,包括harvard,pepperdine,elon university,ohio university,ball state,new york university,stanford university,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31]和afeka tel-aviv academic college of engineering.[32] second life為管理員主持一次討論或一個項目營造了一個歡迎的氣氛,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他們大概已經出售了100塊用於教育目的的土地。[33] 哈佛大學的一位老師,rebecca nesson,在2006年下半年把她的“合法研究”課程帶到second life里了,這篇文章引用她的話說“不論一個遠程教育系統多么好,你和你的學生之間還是會存在一些內在的隔閡”,她說“second life確實縮小了那個隔閡。現在我和我的學生可以在固定的課堂之外擁有更多的非官方時間在一起了”。對於把second life套用於教育中,joe sanchez,autin分校的一位研究員對一個互動式的定性分析進行了評估,發現一旦學生們客服了second life中技術上和使用上的困難,他們“表現出一種對社交式學習活動的偏愛,並因在學習過程中和其他人互相交流而獲得很大樂趣”。[34]
second life的一個惡搞者是darren barefoot組建的“get a first life”網站,主要是頌揚元空間/真實人生的美德。[50] 但linden實驗室不僅沒有讓網站的創建者“結束並停止”還讓他“允許並繼續”他的惡搞活動。[51]這個網站的內容包括指向“來外面吧 —— 不收會員費”和“用你的真xx來xx”的虛假連結等。
技術信息
second life在一個巨大的debian伺服器陣列上模擬了一個平面的,類似地球的世界,被稱為grid。[52]這個世界被切分成一塊塊256x256m 大小的土地,叫做“地域”。每一個地域有一個伺服器來模擬,並有一個單獨的名字和內容評級(pg或者mature)。
軟體
second life的軟體系統包括一個運行在居民計算機上的客戶端和由linden實驗室運營的數千台伺服器。還有一個beta-grid有自己專門的客戶端並且很有規律的更新,主要是供一些志願者經常性的測試使用。這個測試軟體縮短了軟體真正更新所要的時間並在整體上提高了軟體的質量。beta-grid可以看作是main-grid的一個鏡像,只是在上面進行的所有動作都不會被存儲到伺服器里。每隔幾個月,beta-grid軟體就會替換原來的標準軟體以作為一次大升級。second life的用戶基數增長迅速,這也刺激了對虛擬世界技術上和形式上的改變; 新特色的加入也提供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推進。
linden實驗室在microsoft windows,mac os x,和大部分的linux發行版上都提供客戶端。通常客戶端的升級是強制的;老的客戶端對於新的伺服器軟體是不適用的。但是,linden實驗室正在開發一個更靈活的協定,這個協定允許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傳送和接受任何信息,而不用擔心版本之間的差異。